我国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税收激励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2023-08-05 06: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慈善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工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不够充分,未发挥慈善捐赠的第三次分配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1.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认定问题2.捐赠主体受限问题3.缺乏规范合法的捐赠机构组织问题4.税前扣除限额较低问题难点:1.我国非货币性资产捐赠规定政策模糊,目前我国税收制度中关于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认定部分规定的不够具体,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强。

2.以公布名单的方式认定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较少,社会透明度不高。

能够享受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的受赠主体覆盖面仍然过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税前扣除制度的研究对税收捐赠的影响中外学者着眼于捐赠税前扣除限度研究认为,税收减免较小的增加,会撬动捐赠总量较大的提升。

就慈善捐赠税前扣除而言,duquette(2016)通过对美国1977-2007年个人所得税捐赠申报数据的分析显示税收捐赠限额与捐赠总量存在正比关系,即捐赠限额的提高会带动捐赠总量的扩大,国内研究表明,贾康等(2007)、范子英(2016)则表示,由于美国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强,基本捐赠限额达到应税所得的50%,且允许五年内结转扣除,激励了社会捐赠,此外,向一些特定领域捐赠遗产可全额税前扣除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税收激励。

我国慈善捐赠的税前扣除上限,个人为应纳税所得额的 30% ,企业为年度利润总额的12%,疫情期间,财政局和税务总局发布的,为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捐赠税收政策的公告中,企业和个人符合规定的捐赠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全额扣除,不受前述 12% 或 30% 的限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已有硕士论文、国际贸易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试图调研发现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框架:第一章:绪论第二部分:我国现代税收捐赠现状(疫情期间,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重要性、必要性)第三部分:中外相关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政策对比(从税收优惠制度、税收扣除比例、特殊事项相关规定角度展开论述)第四部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完善的相关措施及制度第五部分:结论与建议

5. 工作计划

论文具体写作步骤,以下为示例:1)查阅与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相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3)进行实地调查及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论文周计划:2022-2022-1学期第13周以前 完成选题。

第14-15周下达任务书,论文开题。

第16-18周完成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