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12 12: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本课题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很好地促进了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土地整治对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的影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了实现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需要在明晰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来规避和控制风险,而规避和控制风险的前提就是对风险进行识别。

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进行研究,一方面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形成机理,构建生态风险的识别模型,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体系,为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能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在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中引入生态风险识别机制,可以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选择、项目实施以及整治后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在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土地整治的强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持续推进农村稳定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关于生态风险内涵的研究

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正效应和负效应都有可能出现[1]。而实际上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风险的体现,严重时乃至引起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从而产生生态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风险一词内涵的理解存在各种观点。

高宾,李小玉认为,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到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2]

周平,蒙吉军将生态风险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损伤。生态风险源包括污染物和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火灾和核泄漏等),这些灾害将影响到较高层次和尺度的生态系统[3]

周婷,刘洋认为,生态风险是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主要关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即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4]

张思峰认为,生态风险是由环境的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系统功能损失的可能性[5]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生态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的自然环境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损伤。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一、生态风险源是环境自然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包括洪水,干旱,火灾等;二、生态风险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三、生态风险对于生态系统有着广且深的影响。


1.3.2关于生态风险识别的研究

生态风险的识别是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和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将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陈述[6]。风险识别是针对项目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即将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特性、与风险事件或现象及风险后果相关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风险产生原因和机理进行持续地鉴别、归类、整理和评估,并依此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最终付诸实施的过程[7]。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对于后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效果有很大影响[8]

风险识别是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首要环节。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了包括危险物质识别、危险设施(设备)识别、危险生产工艺识别、危险功能单元识别、危险类别识别、重大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工作等级识别、风险评价范围识别等8项内容的风险识别八步法,供编制、评审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报告书(表)时参考[9]

目前使用的有关风险识别的工具,从外在表现看可以分为结构型和非结构型两种;从实施的方法看可以分为系统性的识别方法和经验型的调查方法;而从识别手段看则可分为定性识别、定量识别和综合识别三类[10]。国内的区域生态风险识别研究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往往缺少统一的理论体系,区域间的可复制性差,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强 [11]

1.3.3关于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用地结构、防治土壤退化和改善生态环境[12]。然而,由于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仅有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并不完善,在实践操作中,各地往往以单纯追求耕地面积的增加作为土地整治的基本动力[13],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违背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土地整治的最初定位[14]

李子田,郝瑞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没有理解当地的地形、水系和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再加上生硬的理解、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通过推土机式的力量对土地进行过分的改造,轻视循环、共生,致使大量需生态化的沟渠路被过度硬化,多样化的小树林被砍掉,水塘被填埋,河流被拉直,导致孕育我们地域文化的生物、生态和生活的乡土风貌严重受损[15]

刘新民,李自珍等认为,土地整理中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以及防护林建设四大工程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大面积混凝土灌溉水渠的修建,减少了维护渠道的劳动力,但是无法涵养水源,且渠道笔直,表面光滑,造成渠道无贮养水份以寄养水中生物[16]

王军,李正认为,土地平整工程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表现为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下降,固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以生物积累为特征的成土过程逆转为加速侵蚀主导下生土熟化过程[17]

刘友兆认为,由于整理目标定位等因素的制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如对景观生态设计不够重视、环境建设不力等问题,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未能随土地整理同步增强,影响着农村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8]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整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片面追求标准化建设,没有注意因地制宜思想的运用;二、景观生态建设未和土地整治同步;三、单纯追求耕地面积的增加,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1.3.4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将生态风险理论引入到农村土地整治中来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特征、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1)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特征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与生态风险一样,都是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所承受的风险,它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风险的涵义,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不确定性。虽然在土地整治是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统一风险源,然而土地整治包括多个方面。在土地整治中,它使生态系统具有那种哪种风险,而造成这种风险的具体事件是不确定的[19]。这些危害性事件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等信息都是人们事先难以准确预料的,人们最多知道这些事件先前发生的概率信息,从而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土地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风险类型和大小。

二是危害性。土地整治生态风险所关注的事件是土地整治实施中及实施后灾害性事件,危害性是指这些事件发生后的作用效果对风险承受者(在这里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具有的负面影响[20]。这些影响将有可能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演替过程的中断或改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某些事件发生后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可能具有有利的作用,即使是灾害性的事故,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一些正面的影响,如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提高耕地产量等,但是进行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时将不考虑这些正面的影响[21]

三是内在价值性。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具有危害和不确定性的事件对土地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时必须认识到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其内在的价值,在分析和表征生态风险时应体现生态系统自身的价值和功能。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财富,这些物质的流失或物种的灭绝也必然会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但土地生态系统更重要的价值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土地生态系统本身的健康、安全和完整,正如某一物种灭绝了,很难说这一事件给人类造成了多么大的经济损失,它是用再大的经济投入也是不可挽救的[22]。因此分析和表征土地整治生态风险一定要与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以土地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为依据。

四是客观性。土地整治生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土地生态系统都不可能是封闭的,也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这样它就必然会受诸多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因素的影响,也就必然存在风险。因此,人们在进行土地平整、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等活动时,尤其是涉及到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活动的时候,对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23]

(2)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

目前,学术界在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分析的研究方面,虽有少数学者将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土地整治上来,但是类似研究仍然较少,将生态风险评价扩展到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则更为少见。由于土地整治会给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


会经济系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对这些影响难以作全面评估[24],且从土地整治的不同侧面预测生态风险,其结果大不相同,因而,目前国内关于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存在不同的观点。喻光明等从生态学原理出发,结合土地整治规划设计项目,对土地整治风险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做了较为细致地探讨,从水土流失、生态演变、环境容量下降和环境脆弱性变化四个方面进行了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类型识别,并以此为基础,选取水、土和生物3个要素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的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对湖北省崇阳县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级解释。付光辉详细地探讨了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基本理论、评价方法、评价框架,并构建了集问题描述与形成、受体分析与生态终点的选取、风险源分析、概念模型与分析计划、暴露-危害分析、风险表征、不确定性分析、风险管理于一体的较成体系的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程序。高中贵等应用风险评价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目标层、风险源层、风险指标层三个层次18个指标的农地整理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并对农地整理生态环境风险及评价体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风险强度、可能性、预期发生冲击时间、风险指数分为五等级来进行风险的多维评级研究[25]。喻光明等以中国湖北省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构建了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稳定性预期的生态风险评估框架(ERABAES),从水、土壤和生物三方面选择了14项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评估了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生态风险变化程度[26]

1.3.5综合述评

综上所述,在生态风险方面,学术界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步骤严谨,在生态风险形成研究已积累了诸多经验。但是,对于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关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识别理论的探讨散见于文献中,尚不成体系。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虽然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备一般项目形成风险的诸多特征,但是以风险尤其是以生态风险为视角进行的探讨还比较少;第二,虽然学术界在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的研究中,能够提出一定的识别模型和建议,但多较为笼统且不成体系,且仅散见于文献中,尤其是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形成机理与识别的研究较为欠缺,为了有效规避农村土地整治可能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亟需对此进行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娜,对农村土地整治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11.01

[2] 高宾,李小玉等. 基于景观格局的锦州湾沿海经济开发区生态风险分析[J], 生态学报2011,31(12)

[3] 周平,蒙吉军,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9,4

[4] 周婷,刘洋等,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

[5] 张思峰,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述评[J],生态学报, 2010,30(10)


[6] Bronstert A, Volimer S, Ihringer J.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on run off production and flooding in Germany[J]. Phys. Chem. Earth, 1995, 20(3/4)

[7] Lisec A, Cerjak M, Pintar M. The influence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rural landscape[C]//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5

[8] 吴郁玲,土地整治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J],新疆社科论坛,2002:51~53

[9] 吴次芳,农村土地整治的问题指向国际经验和现实选择[J].四川改革, 2009(8).

[10] 薛继斌,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1] 刘世梁,杨志峰,崔保山,等. 道路对景观的影响及其生态风险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8)

[12] 罗明,张惠远.土地整治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4

[13] 颜颖,中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

[14] 周娜,风险识别八步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3

[15] 李子田,郝瑞彬.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J].农机化研,2007,(6)

[16] 刘新民,李自珍,赵文智,等.绿洲生态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世界环境, 2006, (4)

[17] 王军,李正,白中科,等.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S1)

[18] 刘友兆,王永斌, 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3)

[19] 杨军.土地储备风险管理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20] 阳文锐,王如松,黄锦楼,等.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8)2005(3):48一50。

[21] 郭捷,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BT 模式风险管理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22] 焦锋.区域生态风险识别系统构建[J].环境科技.2011.4

[23] 胡廷兰,杨志峰.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

[24] 李谢辉,李景宜.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5(3)

[25] 文军,千岛湖风景区生态风险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

[26]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1)分析农村土地整治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

(2)构建相对完善的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模型;

(3)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典型工程类型区运作实践,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形成过程、识别模型等理论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形成机理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形成机理是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在简述一般生态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理论和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特征与表现,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加权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因素的影响程度。从农村土地整治的外部环境、组织过程和管理效果三个层面,针对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剖析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而总结其形成机理。

(2)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模型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是进行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将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陈述。本部分结合生态因子理论,以生态风险管理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前期决策、过程实施及后期运营这一组织过程,构建基于特征映射方法的生态风险识别模型,进行生态风险管理目标特征域向生态风险因素特征域的转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进行生态风险指标特征域的筛选与确定,从而实现生态风险的有效识别。

(3)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海平原工程类型区为研究区域

江苏省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农村土地整治已得到大力推进,因此本研究将以江苏省为例,从农村土地整治典型区域(初步选择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沿海平原工程类型区)探讨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合理识别可能引发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关键风险源、影响因素等,从而为有效规避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借鉴国内外生态风险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形成机理、识别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并结合农村土地整治的运作实践,探讨理论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研究的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并通过收集江苏省的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来了解江苏省农村土地整治相关情况。

(2)采用加权ISM法剖析农村土地整治生态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在大规模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典型工程类型区运用特征映射模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

(二)技术路线

问题的提出

分析框架

数据收集整理

文献综述

结论与建议

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 实证研究

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形成机理

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模型

见附件



(三)实验方案

(1)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研究的相关资料,掌握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通过收集江苏省的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资料,来了解江苏省农村土地整治相关情况。

(3)采用加权ISM法剖析农村土地整治生态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在大规模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典型工程类型区运用特征映射模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

(四)可行性分析

(1)本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设施齐全。这些都能够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2)项目指导教师多年从事土地整治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对该项目涉及的相关问题有着深刻认识,可以在信息提供、数据收集及方法改进等方面给予重要帮助与悉心指导,为研究工作质量提供了保障。

(3)本人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为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本人熟练掌握了一些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高程度的调查分析能力。

4. 研究创新点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

(1)选题新颖

目前农村土地整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整治模式分析、整治效益评价等,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但涉足研究较少,而且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变化存在着不确定性,易影响农村土地健康,削弱农村自然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基础,乃至危及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分析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着重探寻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识别,内容在本科生可操控范围之内,又有着对建立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理体系的参考意义,选题具有一定新意。

(2)研究方法创新

不同于以往土地整治生态效应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采用加权ISM法剖析农村土地整治生态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在大规模实地调查基础上,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典型工程类型区运用特征映射模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识别。

(3)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本研究试图揭示农村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形成机理,优化生态风险识别体系,为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决策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3.122014.02 确定选题并完成开题报告

2014.032014.04 整理分析资料,准备中期检查,并完成论文初稿

2014.042014.05 修改论文并定稿

2014.052014.06 毕业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