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发展性反馈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开题报告

 2023-02-22 1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强调把握企业发展的节奏和度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除了领导者需要适应组织动态性和变化性的“新常态”外,员工也需要经常面对不确定组织环境,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企业变革与创新的需要。因此,在原有的任务绩效及周边绩效的基础上加上员工主动应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性绩效(adaptive performance,AP)成为了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领导者是组织最重的情境因素之一,能够对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及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有效发挥领导作用进而提高员工的适应性效成为了实践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在理论方面,学术界关于领导发展性反馈和适应性绩效的研究均已取得部分进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大量学者证明了领导发展性反馈对创造力、双元行为、建言行为以及工作——家庭平衡等存在积极影响,但作为一种抽象的领导风格并不是对任何员工或者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需要进一步探讨领导发展性反馈可能存在的“阴暗面”。据最新研究发现,在不利的条件下,发展性反馈对下属个人效能的促进效果会减弱。在适应性绩效的研究领域中,本研究回应了学者对于探讨更多领导风格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的呼吁,现有文献证实了不同领导风格在提升员工适应性绩效中的作用,但尚未有实证研究直接考察领导发展性反馈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发展性领导反馈强调动态发展的观念,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灵活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员工主动行为,这与适应性绩效的本质不谋而合。发展性反馈究竟通过何种作用机制对员工适应性绩效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基于认同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本文将考察上级发展性反馈作用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机理及理论边界。通过研究上级发展性反馈对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效应以及组织认同在其中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回应了学者对于探讨更多领导风格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的呼吁并通过实证研究直接考察领导发展性反馈与适应性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达到为企业提高员工适应性绩效,健全领导发展性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和效用的目的。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说明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并通过各类文献来了解并总结国内外对上级发展性反馈、适应性绩效以及组织认同的研究理论和研究现状。其次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发展性反馈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然后结合实际研究这两者的互动关系以及组织认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最后提出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和对之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题目预期目标: (1)基于认同理论,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验证发展性反馈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探讨组织认同在发展性反馈和适应性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2)为组织的管理者提供提高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建议。研究结果为组织管理员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写作提纲

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预期效果,本次研究将由以下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本次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路径。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综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详述本次研究的案例选择及内容。

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围绕本文研究内容,运用管理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对本次研究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并提出本文研究成果。

第六部分为研究局限性和展望,对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进行说明,对接下来的相关研究和实际情况提出未来展望。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以“发展性反馈”、“ 上级发展性反馈”为关键词对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 期刊进行搜索,共32篇文章。

(1)历年发文数量总体趋势

图1-1显示了国内发展性反馈这一主题发文量趋势,发展性反馈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自2011年开始,发展性反馈为主题的发文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

(2)发展性反馈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中时区视图从时间维度对发展性反馈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如图1-2所示,国内关于发展性反馈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11-2017 年的萌芽期;第二个阶段: 2018-2020 年的发展期,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发展性反馈展开研究,目前关于发展性反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员工创新行为、工作绩效等的影响研究。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DevelopmentalFeedback'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发文日期截止到2021年1月,检索到3230条结果;通过学科类别对检索结果进行精炼检索,排除与管理学学科无关的学科后,得到103条结果。

(1)历年发文数量总体趋势

图1-3显示了国外发展性反馈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发展性反馈的研研究呈波动增长的趋势且在近年得到了发展。

(2)发展性反馈研究热点

基于CiteSpace软件探究国外学者关于发展性反馈的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检索到的10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4所示,可以看出“员工创造力”、“绩效”、“绩效目标”等变量作为关键词在外文文献中有较高的出现频次。

四、评述

(1)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研究较多,但针对领导发展性反馈这一特定对象的相关研究则比较缺乏。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员工步入职场中,在组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拓宽了目前关于研究对象的范围。

(2)本文的研究变量为发展性反馈、员工适应性绩效和组织认同,拓展了发展性反馈的研究范围,以往关于发展性反馈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仅考虑上级发展性反馈这一维度,忽视同事发展性反馈这一维度, 本文将组织内有关新员工横向和纵向两种关系即上级和同事的发展性反馈结合起来探讨其对领导发展性反馈的影响。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依据本人实际情况和学校相关规定,综合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制定的相关初步的研究计划如下:

2022年1月11日前,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审核。

2022年2月5日前,完成引言部分和文献综述内容。

2022年2月10日前,访谈设计。

2022年2月16日前,具体研究方案

2022年2月20日前,初步访谈实践。

2022年3月13日前,完成初稿

2022年4月20日前,完成论文修改。

5. 参考文献

[1]赵曙明,席猛,蒋春燕.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与能力对企业雇佣关系模式选择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6(4):83-92.

[2]张一弛.从扩展的激励—贡献模型看我国企业所有制对雇佣关系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12):90-98.

[3]包玲玲,王韬.转型背景下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助人行为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1,8(11):1646-1654.

[4]李召敏,赵曙明.雇佣关系模式对福祉影响的差异——基于激励一贡献模型视角[J].经济管理,2015(12):56-67.

[5]马箭.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4.

[6] Barnard C I. The functionsof the executiv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7] Zhang, A. Y., Song,L.J., Tsui,A.S., et al. Employeeresponses to employment-relationship practices: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empowerment and traditionality [J]. Journal of Organational Behavior,2014 , 35(6):809-830.

[8]徐云飞,席猛,赵曙明.员工-组织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7, 14(3):466-474.

[9] Hofstede G., Neuijen B.,Ohayv D., et al.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Qualitative and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286-316.

[10] Sehein 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Franeiseo, CA: Jossey-Bass, 1992.

[11] Cameron K.S. Quinn R.E.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Culture: Based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New York: Addison-WesleyPress,1998:2-3.

[12] O Reilly C.A., Chatman J., Caldwell J. People andOrganizational Culture: A Proif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487-516.

[13]杨一琼.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雇佣关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1,12:245-247.

[14] Marquis, D.G. The Anatomy of Successful Innovation, in R amp; D Management Class NotesI,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age.

[15]赵红丹,彭正龙,梁东.组织信任、雇佣关系与员工知识分享行为[J].管理科学,2010,06:33-42.

[16] Denison,D. R. ,Mishra,A. K.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Effectivenes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2) : 204-223.

[17] Tsui,A. S. Wang,H amp; Xin,K,R.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China: An Analysis of Culture Dimensions and Culture Types [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Review,2006,2 (3) : 345-376.

[18] COYLE-SHAPIRO J,KESSLER I.Consequences of thepsychological contract for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 large scale survey [J].Journal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7) : 904-930.

[19] Shore L M, Bommer W H, Rao A N, et al. Social andeconomic exchange in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The moderatingrole of reciprocation wariness [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9,24 (8):701-721.

[20] Tsui A.S.,Zhang Z.X.,Wang H.,etal. Unpac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O Leadership Behavior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6,17(2) : 113-137.

[21] Schein E.H.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Leadership ( Fourth Ed.)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2010.

[22] Valizade D.,Ogbonnaya C.,Tregaskis O.,et al. A Mutual Gains Perspective onWorkplace Partnership: Employee Outcom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Employment Relations Climate[J].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Journal,2016,26(3) :351-368.

[23] Townsend K.,Wilkinson A.,Burgess J.Routes to Partial Success: Collaborative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Employee Eng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4,25(6) : 915-930.

[24] Ngo H. Y.,Lau C. M.,Foley S.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Firm Performance,and Employee Relations Climate in China[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8,47(1) :73-90.

[25] Bose I.,Mudgal R.K. Employee Relations Climate in Leather Industry inKolkata [J].Indian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2013,49(1) : 13-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