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概况镰刀菌属(fusarium)是农作物最重要的病原真菌之一,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寄生病原菌,普遍存在于土壤及动植物有机体上[1],对谷类植物的生长及粮食生产有严重影响,全世界每年由于镰刀菌引起的农产品产量损失达数百亿美元[2,3]。
镰刀菌属的种类繁多,至今已报道的镰刀菌超过 500 种,对镰刀菌有精确和系统性的分类[4]。
茄腐镰刀菌(f. solani)属于小型真菌,气生菌丝较发达,菌从具条纹,密厚;灰白色,后期培养皿反面变为蓝绿色。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观察培养的茄腐镰刀菌特征,研究茄腐镰刀菌毒素对菊花幼苗生长速率影响,研究菊花幼苗受镰刀菌毒素影响后内部物质随时间产生的变化,思考茄腐镰刀菌毒素对植物进行侵染的机理。
研究内容(1)茄腐镰刀菌的培育及毒素提取使用现成的粉末状pda培养基,调节ph为5,121℃下灭菌25分钟备用,将纯化菌种接种在培养基中,25℃下110r/min的摇床下培养7天。
将培养出的带菌培养基切成1厘米大小的方块,放入盛有150-200毫升pdb培养基的锥形瓶中,每个瓶子里放6块,在25℃,12-16小时光照,120r/min的摇床下培养15天。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农业大学校区内,以全长5-8厘米左右的普通菊花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方法,通过在营养液中直接添事先培养并提取稀释的镰刀菌毒素进行胁迫处理,首先在菊花幼苗生长成活后每隔一周左右测量生理指标对比分析,观察不同浓度的镰刀菌毒素对菊花生长速率的影响,再测定每次取出的菊花幼苗的部分生理数据,研究镰刀菌毒素对菊花幼苗的生活生长、组织浸出液电导率、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影响,自查资料了解镰刀菌毒素对菊花幼苗胁迫伤害的机制。
生长指标用直尺、游标卡尺、天枰测量;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浸出液电导率用便携式电导率测定仪(上海仪电雷磁dds-307型电导率仪)测定;脯氨酸含量用酸性茚三酮法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绘图比较,使用sas进行差异性分析。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之处(1)实验采用提取毒素浸染幼苗的方法进行,与早些年使用活菌侵染的方法不同,使用活菌进行侵染往往由于活菌在植物体内大量产生毒素从而使实验植物体迅速死亡,进而导致实验测定时间过分紧张。
使用粗提毒素浸染幼苗则减缓了植物由病变到死亡的过程,使得数据的测定不至于过分紧张。
(2)一次性注入毒素后毒素的量便不会再增加,反而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逐渐减少,这段时间内由于植物尚未死亡,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植物体内物质的实验测定数值简单分析植物自身对于胁迫的抵抗。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项目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2013.9-2014.2查阅相关文献,确定试验方案;2014.3-2014.8培育茄腐镰刀菌,进行相关试验;2014.8-进行试验数据分析,查阅文献,撰写毕业论文。
预期研究成果(1)了解不同浓度茄腐镰刀菌毒素对菊花幼苗生长的不同影响程度;(2)明确菊花幼苗抵抗胁迫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变化;(3)了解投放毒素后随时间变化菊花幼苗生长速度及体内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