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稻飞虱年际变化的气候背景与动力机制开题报告

 2023-02-11 01: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th)是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且具有迁飞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产矮秆水稻品种,尤其是杂交稻的大面积种植及氮肥和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我国稻飞虱危害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目前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害虫之一[1]。稻飞虱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等密切相关,特别是气象条件对稻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迁飞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冬季气温、副热带高压、大气环流等气候条件对中国稻飞虱的迁飞、降落及为害有极大影响。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通常与稻飞虱的迁入、迁出密切相关,稻飞虱的繁殖速度与繁殖世代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变化明显[2]。稻飞虱的迁出期不完全受水稻生育期的限制,各代均有一定量的成虫迁出,迁入峰次较频繁[3];而杂交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又加重了稻飞虱的大发生[4];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境外虫源地和国内的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变化及抗药性等因素[5],造成我国稻区稻飞虱连年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几乎年年大发生,从而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云南虽然不在稻飞虱主迁飞通道上,但自2005年以后几乎年年暴发成灾。特别是2009年南海季风爆发极早,东部稻区飞虱不重但西南稻区(云贵川渝)却大暴发。而且2011年整个东部因1月和3月的极端低温(地面值)而致使稻飞虱种群崩溃,可云南稻飞虱照样大发生南黑照样大流行。

[1]胥瑞,何娟.白背飞虱的爆发原因和发生规律.农技服务,2007,24(2):42-4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主要内容是对云南省2009年和2011年稻飞虱种群变化的原因做出分析。解释这两年云南地区稻飞虱为何大发生而东部地区发生不重。通过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中全国各植保站点的稻飞虱历史数据及昆虫信息生态实验室多年多地蹲点实验累积的田间和解剖数据,分析云南地区稻飞虱这两年的气候背景与动力机制,找到影响当年稻飞虱发生轻重的关键因子,为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采用轨迹分析法trajectoryanalysis追踪迁入害虫的虫源地及迁出虫源可能的降落区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对空间数据进行各种管理和分析;

运用grads、micaps等软件对气象背景进行分析和处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稻飞虱发生情况每年都不同,分析不同年份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如温度、风场、越冬区虫源基数等,能为稻飞虱的预测预报出谋划策。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12-2016.01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学习相关软件grads、arcgis、等;收集历史虫情、气象资料;

2016.02-2015.03对2009年和2011年云南地区的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分析天气背景;

2016.04-2016.05撰写学位论文,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