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课题意义蜻蜓是昆虫纲最古老的种类之一,蜻蜓这一名称也作为整个蜻蜓目(odonata)的统称。
蜻蜓目可细分为三个亚目,分别是均翅亚目(zygoptera)、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和差翅亚目(anisoptera)。
蜻蜓目昆虫稚虫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的各种生境,不仅可以作为指示生物监测水环境质量,而且在分类学研究中可以弥补单靠成虫形态特征鉴定的不足,为蜻蜓目乃至昆虫纲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形态学证据[1]。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课题拟采集长三角地区的溪流或池塘等水体的蜻蜓目稚虫活体;筛选近末龄稚虫进行人工饲养、羽化为成虫,通过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将羽化成虫鉴定到明确的种级分类单元;筛选另一部分末龄的稚虫,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类稚虫进行dna测序,通过与genbank基因库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最终种级分类单元,并对其进行描述。
研究成果将对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未来的差翅亚目稚虫鉴定和分类研究提供帮助,为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研究提供数据积累。
(二)研究内容1、蜻蜓目稚虫最主要的分类特征都集中在头部,尤其是下唇的构造,比如前颏背鬃,下唇须叶鬃的的数量;稚虫的整体形态也是划分亚目和分科的依据;差翅亚目稚虫的身体较宽阔且粗壮,腹部末端无尾鳃,但具有尖锐的肛附器。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采集野外蜻蜓稚虫进行饲养,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条形码技术确定物种。
室内饲养采用控制光照(时长:夏季白昼12-13h,黑夜11-12h;冬季白昼11-12h,黑夜12-13h。
)、温度(夏季24-26℃;冬季18-20℃。
4. 研究创新点
差翅亚目作为蜻蜓目的一个大类,在我国的种类较多,分布较广。
对于其多样性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对蜻蜓目的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末后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国内研究起步稍晚,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8月--11月,完成野外差翅亚目的稚虫、成虫采集,并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在此期间对采集到的稚虫进行饲养。
2017年12月--2018年2月,对已采集到的或饲养的稚虫分类鉴定,以及进行分子实验,比对基因序列。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