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十四五”规划中提及了新发展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本文选题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我国“人-地”城镇化发展阶段、发展思路、发展着力点进行了指引方向。
意义:1、有利于构建非线性视角下“人-地”城镇化发展阶段评判新标准,不单以发展速度来评判,更关注如何更高效率推进二者协调发展;2、有利于更好落实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政策方针,推进经济社会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发展;3、有利于通过对比探究典型区域“人-地”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动因,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发展,缩小城市间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构建非线性视角下评判“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阶段的新标准;2、选取典型区域代表数据构建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多元回归模型;3、测度选取区域代表的“人-地”城镇化各自发展阶段;4、将选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并得出结论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能从非线性的视角下确定“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阶段的新标准以方便进行后续研究对本文来说至关重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镇化概念是由韦伯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早期研宄者认为城镇化的主要现象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如库兹涅茨认为城镇化只是城镇和农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变化了;刘易斯提出劳动力人口无限供应前提下农村与城市人口流动模型。在城镇化水平评价方面,Northam以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一指标测算城镇化水平,并绘制城镇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曲线图,结果发现该曲线呈“S”型,此即为著名的“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其将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城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即人口和土地,存在速度差异明显的现实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已有文献围绕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开展了大量研究。比如在量化方法上,学者们采用协调度、协调发展度、离差系数模型以及异速增长模型等方法,通过人口城镇化率与土地城镇化率的比较,在全国、省域、流域及城市等尺度上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同时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但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速度”比较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的丰富内涵,更重要的是它立足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推进( 优化) 速度应该一致或呈线性关系”这一假说,而到目前为止这一假说却很难在理论上找到支撑点。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是一个完整的渐变过程,人口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土地城镇化也呈现出随经济增长而变动的阶段性,二者发展不一定一致。因此,有必要摒弃速度这一表象,放眼城镇化发展的全部阶段和完整过程,从阶段对比的角度去探寻二者的协调关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年12月11日前——完成开题工作;2.2022年1月15日以前——完成论文引言部分;3. 2022年1月31日以前——完成论文第二部分确定标准;4. 2022年2月28日以前——完成论文数据收集、建模等工作;5. 2022年3月19日前——完成初稿和中期检查工作;6.2022年5月14日前——完成论文修改、重复率检查、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撰写方案: 1、文献研究方法学习相関概念,了解前沿政策;2、调查研究法了解现状;3、计量分析和对比分析构建模型探究原因。
5. 参考文献
[1]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高国力,刘保奎,李爱民.我国城镇化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与趋势研判[j].改革,2020(09):128-138.
[2]白世强,陈政民,霍盈睿.主体功能区战略及政策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土地,2020(11):20-23.
[3]方瀚.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度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2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