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淮河以南的长江下游地区,从新石器以来,文化面貌相对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后崛起;一直到永嘉之乱之前,吴越归属中央统治后逐步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开发,文化上仍被视为“蛮夷之地”;晋室南迁后,政治中心从洛阳移至建康(南京),大批士族迁入带来中原先进文化,使得本土文化得到很大进步。
南朝民歌大多为民间所作,民歌创作想避免自生自灭的命运,须有文人的关心扶植或统治阶级的着意搜索。东晋时期大部分民歌经过乐府修饰加工,目的是满足王公贵族纵谈玄学、歌舞酒色、粉饰太平的需要;刘宋时期,出镇外藩的诸王长期生活在社会基层,濡染民歌新声而制西曲,借以纵情声色。因此陈桥生认为,“王公贵族的生活、嗜好等就直接影响、决定着南朝民歌的风貌与特征。”
曹道衡认为南朝民歌影响王公贵族的审美趣味。晋朝南渡,士族长期与南人共处,难免不受影响——如王僧虔作为中原高门的后裔原本爱好“清商三调”(据汉代《相和歌辞》所改写的中原旧曲),但过江日久,竟“情变听移,销复错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彭城刘氏和兰陵萧氏本是北府兵,宋、齐、梁王朝的建立,使得刘、萧诸姓及其宗族、姻戚和功臣均跻身显贵,这些移民习于操吴语,此时,吴声诸曲业自然为上层所接受。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是因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和审美价值,而价值很大程度上却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想要深入阐释文学,背景研究必不可少,最外围的就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其次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最核心的就是文学作品。除文学创作外还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理论指导文学创作,余下两者是文学创作完成后在读者中的反应。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文学作品依靠媒体才能在群众中传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媒体对文学创作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部分研究政治。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更迭带来的斗争,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几乎没有多少的安宁的时候。从五礼制度的适用原则为例,表现统治者士族政治上的需求。自梁代给予中下层士族优待开始,梁代士风出现了有异于“放达”的新特征——崇尚进取、崇尚实干与注重交游,士人文风丕变,“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颧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日益受到南朝民歌影响,趋向华美平易,不尚典雅。 第二部分研究经济。江南经济区逐渐形成,《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祀梓之利,充初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随着商业的发展,建业、扬州、荆州、益州、广州等地也迅速地兴盛起来,而这些水陆交通枢纽、南北货物聚散的中心,就是吴歌西曲的发生地。《乐府诗集》载:“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吴声歌曲产生于都城建业及其周围的江南地区。又载:“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西曲生于江汉流域,包括荆、郢、樊、邓等城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运用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能了解有南朝的政治、经济背景,形成关于南朝民歌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其特点。能得到其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其全貌。 第一步,选题;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